发布日期:2024-11-18 21:07 点击次数:87
1948年5月25日,隆化,巨响之后,董存瑞烈士没有留下遗体。爆炸后的现场,只找到烈士的一只鞋。在董存瑞烈士墓的墓碑后面,有一扇小铁门,推开门,正中央放着一口四尺长的棺材,上面贴着董存瑞的画像,棺材里面放着一个木牌,用朱砂写了九个字:“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所幸到1975年,发现了董存瑞赠送给战友的照片,我们才看到了烈士的真容。
1948年5月25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十一纵队的进攻如火如荼地展开,目标是敌人防守严密的隆化县城。
隆化地处承德的前沿,是敌军防线的一个关键据点,四周被多重工事防守,尤其是苔山的高地和隆化中学所在的位置,成为了敌人防线的核心。为了打破这道屏障,解放军必须先行摧毁这些防守阵地。
解放军采取了精密的配合作战,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和支援组相互协作,攻破了敌人设置的多个炮楼和碉堡。经过激烈的战斗,隆化中学东北角的防线终于被突破。
然而,敌人的反击依然猛烈,尤其是在学校外侧的旱河上,一座“桥形碉堡”再次成为了阻碍进攻的障碍。这座碉堡的火力点精准而猛烈,打乱了正在推进的解放军部队,尤其是已经进入市区的右翼十团,一时间陷入了首尾难顾的困境。
正当局势紧张之时,董存瑞所在的尖刀连挺身而出,他以“爆破元帅”闻名,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勇敢无畏的精神,成为了队伍中的关键人物。
看到困境中的“桥形碉堡”依然顽强抵抗,董存瑞毫不犹豫地决定亲自前往摧毁它。他迅速与战友郅顺义商议后,便冲向了敌火力点所在的位置。
面对碉堡的高墙,董存瑞心中清楚,自己只有争分夺秒才能完成任务。桥高离地约一米,且两侧是光滑的墙壁,找不到理想的地方放置炸药。此时,战斗已经进入总攻阶段,解放军部队如潮水般涌向前线,敌方的机枪也开始猛烈扫射,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在这生死存亡的瞬间,董存瑞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支撑点,将炸药包紧紧贴在碉堡上,并拉开导火索,瞬间爆炸震耳欲聋,巨大的火光冲天而起。
董存瑞的英勇事迹首次被广泛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关于他在爆破瞬间是否高喊某些特定的口号,一直是后人关注的焦点。
董存瑞的英勇事迹首次被正式披露是在1948年7月11日《群众日报》上。文章中由程子华司令员的秘书齐速撰写,详细描述了董存瑞在执行任务时的无畏与牺牲。
报道指出,董存瑞为了完成任务,毫不犹豫地一手托着炸药包,一手拉引信,在强烈的爆炸声中,敌人碉堡被成功摧毁,而董存瑞也在这一瞬间英勇牺牲。然而,这篇报道并没有提到董存瑞最后是否发出任何喊声,也没有记录他可能说的最后一句话。
此外,同日在《群众日报》上发布的程子华司令员的文章《董存瑞永垂不朽》中,尽管详细回顾了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牺牲精神,但同样没有提到他在临死时的喊声。
195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为拍摄电影《董存瑞》组织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参会的有董存瑞生前的部队首长和战友。然而,在这次讨论中,没有人提到董存瑞在最后冲向敌人碉堡时喊出了什么。
1977年,《真正的战士董存瑞的故事》一书的作者之一、电影《董存瑞》编剧赵寰提到,董存瑞所说的“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其实是在创作过程中加入的艺术化成分。
那时,解放战争已进入关键的反攻阶段,党中央号召全体人民为解放全中国而奋战,编剧基于这一历史背景构思了这句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口号。
与此相对,董存瑞在实际战斗中的行为却没有历史证据表明他曾喊出过类似的话。据亲历者郅顺义回忆,董存瑞在炸碉堡时并没有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相反,他最后喊的却是“卧倒!卧倒!快趴下!”这些命令是为了提醒战友迅速避开即将爆炸的危险。
郅顺义回忆道,看到董存瑞拉开导火索的那一刻,他惊呆了,情不自禁地跃向董存瑞,但当董存瑞看见他时,马上大声喝道,让他趴下。随后,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也英勇牺牲。
这一历史细节的揭示,说明了在许多英雄事迹的创作过程中,文艺作品往往会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以便更好地传达某种精神或情感。尽管董存瑞在电影中的形象加入了更具戏剧性的元素,但历史并未因此失去它的光辉。
正如新闻记者齐肃所言,真实的历史不需要虚构的口号来强调英雄的伟大,董存瑞的英勇行为本身足以展现其不朽的英雄形象。
参考资料:海蓝蓝,王凤,李延青作. 《寻找英雄的足迹 舍身为国董存瑞》 2021